體育資訊8月24日報道宣稱《工人日報》記者劉兵撰文,對高校體育場是否該有償使用進行探討與分析,以下為全文內容。
近一段時間以來,圍繞大學校園尤其是體育場地設施對公眾開放的問題一直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專家認為,目前大部分高校并非財政全額撥款維持運營,以收取適當費用的方式,向社會開放健身場地設施,未嘗不是一項有益之舉。學者建議,可以引入社會專業團隊參與運營管理。
收費開放引爭論
近日,云南師范大學一二一校區運動場每人次10元的收費引發了網民激烈的討論。
云南師范大學稱,由于該運動場地年久失修,設施老化,暫時沒有經費補貼免費開放。同時,場地周邊居民較多,存在供需矛盾,因而改為現在的有償使用策略。
認為高校健身場地應該免費的一方認為,公辦高校的經費來自財政撥款,社會公眾應該可以免費使用。而支持收費的一方則認為,高校健身場地的運營和管理付出了相應的人力、財力成本,而且擠壓了本校師生的鍛煉空間,收取一定的費用合情合理。
也有一些市民表示,現在一些大學尚未完全開放校園,開放體育場地設施更無從談起。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不僅有利于緩解群眾健身需求與體育設施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還是學校服務社會、與社會加強溝通和互動的重要方式。”從教師崗位上已經退休數年的北京市民王國凱對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今年暑假以來,不少高校都擴大了健身場地的對外開放,而且普遍以收費居多。如南京財經大學體育場館開通了線上預約支付功能,人們可以通過南財微服務以及南京財大體育部等微信公眾號輕松完成場館使用預約。開放的場館包括體育館內各個功能館,室外籃、排、足球場以及輪滑場地等。
高校有哪些苦衷
《2023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體育場地面積中,包括高校在內的事業單位體育場地面積占比最大,超過40%。然而,對外開放狀態并不理想,近年我國高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率僅為三成左右,與群眾需求差距明顯。
有多位高校老師和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隨著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較多的社會人員進校鍛煉,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與此同時,社會人員的增多會使本校學生運動機會相應減少。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王劍寒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面積不算大,健身場地有限,一些場館資源相對緊張。“現在學生的健身意識都比較強,如果所有場館都完全對外開放而且不收費的話,可能我們自己就沒地方鍛煉了。”
體育場地的收費管理,往往也令高校頭疼。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教師鄭子楠認為,如果學校的場館收費價格過高,可能招致非議;而收費過低或者完全免費,不僅難以保證經濟效益,也不利于場地設施的維護。
此外,全面開放場地設施增加了學校的管理難度。“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群體在學校鍛煉一旦發生意外情況,自身責任占多大,學校占多大,很難說清楚。”北京一所高校的健身場地管理者對記者坦言道。
如何開放才合理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89平方米。促進高校體育場地進一步開放,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居民健身場地不足的痛點。
在2009年頒布的《全民健身條例》中就提出: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而根據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2017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學校可以根據維持設施運營的需要向使用體育設施的開放人群收取必要的費用,但有償開放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收費標準應經當地物價部門核準,并向社會公示。
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云看來,我國的公辦大學經費并非完全來自財政撥款,收取一定的費用開放體育場地,無可厚非。收費一定要本著惠民的原則,不能比一般市場價格更高。應該區分不同的健身場地維護運營的成本,結合實際合理收費。“高校可以聘請第三方團隊在非教學時段進行有償服務,要對第三方團隊的資金監管、市場定價、運營水準等合理管控。”陳忠云說。
杭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周武告訴記者,學校將與政府聯合探索體育場館開放的運營方式。“杭師大將借助高校體育場地惠民共享開放的契機,進一步謀劃橄欖球省隊校辦試點落戶。保證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同時,學校的教學秩序不受影響。”